深部脑神经成像需高分辨率技术来呈现复杂脑结构、评估深部疾病组织病理并提供实时干预指导,但当前方法受分辨率与深度权衡问题困扰。
香港中文大学袁武教授团队推出了一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内窥显微镜设备,可对深部脑微观结构与组织病理进行高分辨率活体成像。其的液体塑形技术能在成像探头光纤*直接制微透镜,优化如纵向焦移、光斑尺寸、工作距离等成像参数,且宽带可见光源提升了轴向分辨率与成像对比度。
借助该设备,研究团队*识别了小鼠深部脑的等皮质、胼胝体、尾状核壳核等关键区域,还检查了等皮质的髓鞘与细胞构筑。结果显示,vis-OCT内窥显微镜相比800nm同类设备,能更好地呈现有髓鞘轴突纤维与神经纤维束。为微创、高分辨率的活体深部脑神经成像提供了新工具。
研究背景
脑深部神经成像对于脑图谱绘制、疾病评估和干预指导至关重要,需要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来清晰呈现复杂的脑结构、准确评估深部疾病组织病理学并提供实时干预引导。然而,在成像分辨率和深度之间达成平衡一直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1、现有成像技术的局限性
MRI: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侵入性技术,尤其是在神经外科手术如肿瘤切除术中辅助作用显著。但其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对于微小和早期肿瘤的分辨能力明显不足。
超声成像:尽管能够深入大脑达到数厘米的深度,但其分辨率仅为数百微米,对于精细脑结构的可视化效果不尽人意。
光学成像(双光子/多光子显微镜):在脑深部成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具备亚微米级分辨率且成像深度可过1mm。但由于脑组织折射率分布不均匀,严重的光学像差和光散射问题阻碍了成像深度的进一步拓展。此外,双光子/多光子内镜在深层组织功能成像中表现*,可实现细胞和亚细胞分辨率,但在信号强度、视野范围、光损伤、复杂性以及临床应用整合等方面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基于多模光纤的微创内镜:近年来开发的此类内镜用于高分辨率脑深部成像,但存在视野狭窄和成像速度相对较慢的缺陷。
研究方法
Vis-OCT显微内窥镜
Vis-OCT显微内窥镜设计
研究结果
液状微透镜和VS-OCT显微内窥镜的表征
小鼠大脑的体内VIS-OCT内窥镜成像,深度为7.2mm
结果比较:两种内镜都能分辨脑区结构,但vis-OCT图像能更清晰分辨细微结构,如髓鞘轴突纤维和神经纤维束,证明vis-OCT显微内镜分辨率更高。
使用VIS-OCT和800nm OCT的小鼠大脑成像的比较
结与讨论
液体成型技术在制造vis-OCT显微内镜上优势明显,其实现了消色差、无像散、紧凑及高分辨率的特性,有效解决传统制造方法的诸多问题,通过并行构建、优化胶合等措施提高了*率,微透镜制造精度高且内镜长期稳定。
在体内成像方面,对小鼠脑成像深度可达7.2mm,能清晰呈现脑结构与微观细节,这对临床脑深部映射意义非凡,有助于深部脑刺激靶点可视化,提升治疗效果,相比MRI和超声成像具有显著优势,不过成像速度受光谱仪限制,未来需提高以适应临床需求,如达到血管内OCT成像的更高速度。
针对体内成像,面临着内镜易碎需小心操作、动物处理易出血影响成像等挑战,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准备多个内镜、开颅避血管、裸光纤预先穿孔、缓慢插入内镜以及优化成像系统和探针设计以减少血液影响。
与1.7μm波长的OCT振镜扫描方法相比,本方法保持高分辨率(约1.4μm)的同时,克服了深度限制(达7.2mm),且内镜外径更小(0.4mm),降低了手术并发症风险。
但当前系统存在光纤旋转接头插入损耗高导致成像亮度波动和轴向分辨率下降的问题,需要开发新宽带耦合方法或无电远端扫描机制替代,持续优化极化控制器减少影响,并且计划优化成像显微内镜并结合光谱对比OCT血管造影技术以更好地可视化血管,未来与立体定向系统集成,实现术中实时导航和血管规避,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文章来源于:Chao Xu, Tinghua Zhang, Syeda Aimen Abbasi, Peng Liu, Bryan P. Yan, Sze Hang Calvin Ng, Wu Yuan; Ultrathin visible-light OCT endomicroscopy for in vivo ultrahigh-resolution neuroimaging in deep brain. APL Photonics 1 November 2024; 9 (11): 110804. https://doi.org/10.1063/5.0221282
在手机上查看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