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浸沥青木板厂家-沥青麻绳
搞建筑工作的朋友肯定对沉降缝不陌生,它是指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在建造不同房屋的时候沉降缝的设计也会不同,那么设计沉降缝的规范是什么?沉降缝设置原则是什么?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一、沉降缝是什么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与伸缩缝不同之处是除屋顶、楼板、墙身都要断开外,基础部分也要断开,使相邻部分也可以自由沉降、互不牵制。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五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12厘米)。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沉降缝设置原则
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
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
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如果基础持力层类别基本相同,且为素混凝土基础,我觉得基础就可以不断开。因为混凝土的抗剪能力薄弱,即使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变形缝两侧的建筑并无多大影响。
二、沉降缝做法规范
沉降缝的施工,要求做到使缝两边的构造物能自由沉降,又能严密防止水分渗漏,故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沉降缝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基础部分:可将原基础施工时嵌入的沥青木板或沥青砂板留下,作为防水之用。如基础施工时不用木板,也可用粘土填人捣实,并在流水面边缘以1:3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为15cm。
涵身部分:缝外侧以热沥青浸制的麻筋填塞,深度约为5cm,内侧以1:3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为15cm,视沉降缝处圬工的厚薄而定。缝内可以用沥青麻筋与水泥砂浆填满;如太厚,亦可将中间部分先填以粘土。
沉降缝的施工质量要求:沉降缝端面应整齐、方正,基础和涵身上下不得交错,应贯通,嵌塞物应紧密填实。
保护层:各式有圬工基础涵洞的基础襟边以上,均顺沉降缝周围设置粘土保护层,厚约20cm,顶宽约20cm。对于无圬工基础涵洞,保护层宜使用沥青混凝土或沥青胶砂,厚度10—20cm。
三、沉降缝施工要求
1、为防止结构物不均匀沉降,产生不规则裂缝,故预先设置规则施工沉降缝,满足结构物变形要求,一般为通缝。
2、沉降缝设置要求:
(1)、挡土墙沉降缝每隔10-15m设置一道,缝宽2cm沿挡墙内、外、顶用沥青麻絮填塞,深度不小于15cm,墙体之间填胶泥或粘土。
(2)护面墙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2cm,深度不小于15cm,其余部分填塞粘土或胶泥。
(3)排水沟、边沟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1cm,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砼板排水沟深度为8 cm。
(4)涵洞台身间、八字墙与台身间 沉降缝缝宽2 cm或按照设计要求,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沿内、外、顶分别填塞,其余部分用粘土填塞。
(5)通道基础之间、台身之间 沉降缝采用塑料闭孔板,缝宽2厘米,贯通设置
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匀均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与伸缩缝不同之处是除屋顶、楼板、墙身都要断开外,基础部分也要断开,使相邻部分也可以自由沉降、互不牵制。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五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基础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必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缝内应填保温材料,间距在结构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沉降缝设置的目的是避免结构物因荷载或地基承载力不均而发生不均匀沉陷,产生不规则的多处裂缝,而使结构物破坏。设置沉降缝后,可限定结构物发生整齐、位置固定的裂缝,并可事先对沉降缝处予以处理。所以设置沉降缝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小编分享的沉降缝设置规范和方法能够帮到大家lqmx011。
在手机上查看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